1. <track id="iwgen"></track>

    1. <span id="iwgen"><blockquote id="iwgen"></blockquote></span>
      1. 黨群紀檢

        PARTY MASSES

        新征程 新思想 新篇章 | 闡明中國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蘊

        發布時間:2022-06-06    點擊數:1506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是一篇當代中國追文明之根、溯文化之源的大文章、大手筆,也是導引我們重視中華文明探源、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行動指南,更是增強歷史自覺與堅定文化自信的必由路徑,其內在意蘊值得細細體味、深深感悟。

        5月27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進行了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了中華文明的關鍵地位,肯定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顯著成績,指明了未來中華文明歷史研究的根本目標,提出了繼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點任務。這對于進一步深化中國文明歷史研究,推動全黨全社會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中華文明當代價值的最新概括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極其重視對中華文明起源的追溯、特質的提煉、價值的總結。比如,2020年9月28日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考古發現展示了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我國考古發現的重大成就實證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還說明了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家國一體的形成發展過程,揭示了中國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價值觀和中華民族日用而不覺的文化基因。這些重大成就為我們更好研究中華文明史、塑造全民族歷史認知提供了一手材料,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文化、社會、歷史意義?!?019年5月15日,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習近平總書記專門就中華文明的特質給予了非常精到的提煉,即“親仁善鄰、協和萬邦是中華文明一貫的處世之道,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是中華文明鮮明的價值導向,革故鼎新、與時俱進是中華文明永恒的精神氣質,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華文明內在的生存理念”。對于中華文明的當代價值,習近平總書記更是在多個場合與講話中反復強調,詳加論證。早在2014年5月4日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就倡導,“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有其獨特的價值體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今天,我們提倡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從中汲取豐富營養,否則就不會有生命力和影響力?!笨梢?,重視中華文明的弘揚與挖掘,是黨中央一貫的立場與主張。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對中華文明的當代價值給出了最新概括:“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是維系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也是中國文化創新的寶藏”。這是黨中央首次從四個方面對中華文明給予概括,既體現了一直以來的基本觀點,同時又賦予了新的內涵?!蔼毺氐木駱俗R”意在凸顯中華文明的象征意義。其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形塑了中國人思想和精神的內核,構筑了中國人看待世界、看待社會、看待人生的獨特價值體系、文化內涵和精神品質,這是我們區別于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也鑄就了中華民族博采眾長的文化自信?!爱敶袊幕母辟F在強調中華文明本源作用。無論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指導思想,還是傳承弘揚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皆須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尋找源頭活水,其所深蘊的文化傳統,早已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體系,體現了中國人幾千年來積累的知識智慧和理性思辨,這是我國的獨特優勢,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屹立不倒之本?!熬S系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重在體現中華文明的深沉影響。它屬于根植在全球華人彼此內心深處共同的精神財富,好比是“根”和“魂”一般,也是血脈相連、心靈契合的文化基因,可謂共同的精神家園。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最重要的是心靈溝通。全世界華人要以心相交、尊重差異、增進理解,不斷增強文化認同,所憑依的唯有不言自明的中華文明?!爸袊幕瘎撔碌膶毑亍币诔珦P中華文明的永恒活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系,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化,就是要按照時代特點和要求,對那些至今仍有借鑒價值的內涵和陳舊的表現形式加以改造,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創新性發展,就是要按照時代的新進步新進展,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加以補充、拓展、完善,增強其影響力和感召力。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績顯著

        文明是檢驗一個國家發展程度的顯著標志。中國是有著悠久文明的國家。在世界幾大古代文明中,中華文明是沒有中斷、延續發展至今的文明。然而曾幾何時,談到中華文明的起源,就不能回避一個問題——中華文明何以五千年?一直以來,我們學界缺乏足夠的文獻信史和考古材料來證明這一時間斷限。既是民族之缺憾,更是迫切之重任。

        由該問題延伸,便生發出一系列困惑亦需要面對與澄清: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又是其中唯一未曾中斷、延續至今的文明。這一延續至今的文明是如何起源、何時形成的?它經歷了怎樣的過程?有哪些特點?為何會經歷這樣的過程?為何會形成這些特點?中華文明在世界古代文明發展歷史上的地位如何?自上世紀20年代中國考古學誕生以來,大量考古發現為研究中國古代文明的歷史提供了豐富而寶貴的資料,郭沫若、夏鼐、蘇秉琦、李學勤等前輩薪火相傳、孜孜以求,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到2002年,這一持續探索進入了新的階段——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應運而生。該工程的總方針強調以考古學為基礎,多學科聯合攻關,在充分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進行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的綜合研究,對中華文明的早期歷史進行科學的論證,充分揭示早期中華文明的豐富內涵和輝煌成就,回答中華文明形成的時間、地域、過程、原因和機制等基本問題。在此基礎上,擴展視野,探討中華文明與周邊地區文明化進程的互動,進而通過與世界其他古代文明的比較研究,總結早期中華文明的特點及其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地位,并進而對人類文明的研究和人類社會發展進程做出中國學者應有的貢獻。

        百年的艱辛積累,二十載不懈耕耘,數代學人齊心協力,探源工程沖破了西方學界既有的“文明三要素”(冶金術、文字和城市)的桎梏,根據中國的材料,兼顧其他古老文明的特點,提出了判斷進入文明社會標準的中國方案,即:生產發展,人口增加,出現城市;社會分工和社會分化不斷加劇,出現階級;權力不斷強化,出現王權和國家。這恰恰符合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所提出的“國家是文明社會的概括”經典論斷。按照這一標準,探源工程提出,在距今5100年到4300年前,一些文化和社會發展較快的地區相繼出現了早期國家,跨入了文明階段;提出了在距今5500年前,在黃河中下游、長江中下游和遼河流域等地的社會上層之間,形成密切交流,形成了對龍的崇拜、以玉為貴的理念;提出了各個區域文明之間形成了“早期中華文化圈”等一系列很有突破意義的結論。

        正基于此,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從四個方面對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給予了充分肯定: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實證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對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發展的歷史脈絡,對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對中華文明的特點及其形成原因等,都有了較為清晰的認識;學者們運用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化學、地學、物理學等前沿學科的最新技術分析我國古代遺存,使中華文明探源有了堅實的科技分析依據,拓展了我們對中國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認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義和認定進入文明社會的中國方案,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創性貢獻。

        總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展現了中華文明起源發展歷程,實證了中華五千年文明時限,體現了中國學界跨學科交叉合作研究的技術水準,提出了判斷進入文明社會標志的中國方案,為探索世界各地文明起源給出了中國式的理論創新??胺Q進展甚大,成績顯著。

        為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提供厚實的學理支撐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四點要求。這四點要求層層深入,立意長遠。面向未來,中華文明歷史研究當緊扣國家所需、時代脈動與現實工作,為推動全黨全社會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提供厚實的學理支撐。

        第一,就現有成績而言,“工程取得的成果還是初步的和階段性的,還有許多歷史之謎等待破解,還有許多重大問題需要通過實證和研究達成共識”。探源工程的最終實現,絕非一朝一夕之事,還存在很多重大課題去一一解決,如中華文明的開端、三皇五帝的屬性、夏王朝的歷史信度等問題目前尚未完全厘清;對一些事關中華文明來路和發展高度的關鍵性遺址如牛河梁、良渚、陶寺、石家河、二里頭、石峁、殷墟、三星堆等,發掘面積還十分有限。

        第二,對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探究是一個既復雜又漫長的系統工程,要加強統籌規劃和科學布局,“密切考古學和歷史學、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的聯合攻關,拓寬研究時空范圍和覆蓋領域,進一步回答好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展的基本圖景、內在機制以及各區域文明演進路徑等重大問題”。這勢必要求研究者們必須勇于擯棄以往狹窄的學科界限,敢于破除固有的學科壁壘,善于消除長期形成的學科偏見,樹立多學科交叉的自覺學術意識。真正形成以問題為導向,以豐富史料為基礎,凝練重大學術問題,形成重大學術任務,在聯合攻關中凝聚全新的學術共同體意識。

        第三,重大的學術創新一定會催生重要的理論創新,“要同步做好我國‘古代文明理論’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宣傳、推廣、轉化工作,加強對出土文物和遺址的研究闡釋和展示傳播,提升中華文明影響力和感召力?!边@要求廣大學術工作者、相關文保單位機構工作人員、各級領導干部要充分認識文明普及教育的時代需求與重大價值,勇挑講述文明故事的重任,積極營造傳承中華文明的濃厚社會氛圍,廣泛宣傳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要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從而教育引導群眾特別是青少年更好認識和認同中華文明,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

        第四,展望未來,一項極其重要的工作,即“把中華文明起源研究同中華文明特質和形態等重大問題研究緊密結合起來”。具體而言,習近平總書記提煉出三個“研究闡釋”:“深入研究闡釋中華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發展路向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演進格局,研究闡釋中華文明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質和發展形態,闡明中國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蘊?!边@體現了黨中央對中國道路研究高瞻遠矚的關切。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人類文明新形態”兩個重大論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在對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通過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深入把握與理解中國道路的文明根底,顯得尤為重要。正因為如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建立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明研究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為人類文明新形態實踐提供有力理論支撐”。

        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尋找源頭活水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因此,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也肩負著發揮以史育人,“講清楚中國是什么樣的文明和什么樣的國家,講清楚中國人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展現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和人文底蘊,促使世界讀懂中國、讀懂中國人民、讀懂中國共產黨、讀懂中華民族”的重要功能。

        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堅持守正創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這是與往常諸如“使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等表述不同的,可視作黨中央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新認識,也給理論界、學術界提出了非常值得探索的新議題。

        此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指導思想,傳承弘揚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尋找源頭活水”?!霸搭^活水”的提法,愈發凸顯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于我們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脈意義。我們應當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王學斌 作者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教研部教授】



        版權所有:宜昌市城市建設投資開發有限公司

        招投標舉報電話:0717-68720245

        備案號:鄂ICP備2021011076號-1

        TEL:0717-6293588

        Add:湖北省宜昌市沿江大道189號

        技術支持: 紅點互動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717-6389002 舉報郵箱:ctjjjc@yccsfzjt.com

        久久久影院
        1. <track id="iwgen"></track>

          1. <span id="iwgen"><blockquote id="iwgen"></blockquote></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