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精準問責規范問責 | 堅持嚴字當頭 防止問責不力
發布時間:2022-05-05 點擊數:1661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問責條例》是全面從嚴治黨的利器,嚴是關鍵。黨中央2016年頒布《問責條例》時指出,要勇于鐵面問責,敢于較真碰硬,讓失責必問、問責必嚴成為常態;2019年印發修訂后的《問責條例》時再次強調,要嚴字當頭,著力提高黨的問責工作的政治性、精準性、實效性??梢?,嚴是貫穿新舊《問責條例》的一條主線,必須一以貫之、堅決貫徹。貫徹執行《問責條例》必須堅持嚴字當頭,發揚斗爭精神,敢于問責、善于問責,把制度的剛性立起來,督促各級黨組織和領導干部牢記初心使命、踐行忠誠干凈擔當。
嚴守政治方向
《問責條例》把“兩個維護”作為根本原則和首要任務,開宗明義指出要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貫徹落實,鮮明地體現了黨的問責工作的政治性。問責必須突出政治責任,嚴防政治偏差。
一是堅決維護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嚴肅問責違背黨的政治路線,破壞政治紀律、政治規矩的問題。比如,針對某市市容管理局執法大隊原教導員組織“小圈子”搞所謂“風雨同舟,不忘初心”主題聚餐問題,嚴肅追究相關領導責任,對維護黨的政治紀律、政治規矩不力的該局分管領導、執法大隊大隊長等5人給予黨紀處分。
二是推動重大決策部署落實。強化對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執行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不力問題的問責,保證黨中央政令暢通。比如,深入開展扶貧領域監督執紀問責,緊盯脫貧攻堅主體責任、政策落實、項目資金和脫貧實效開展精準監督,在專項治理中,全省扶貧領域共問責1376人,以有力有效問責保障黨中央脫貧攻堅決策部署落到實處。
三是聚焦管黨治黨政治責任。堅持守責、負責、盡責相統一,緊緊抓住主體責任的“牛鼻子”,以強有力問責督促責任落實。近幾年,我省以主體責任檢查為重要載體,聚焦管黨治黨失職失責問題,運用“問題清單”“問責清單”找準問題、嚴肅問責,由帶隊省領導當面約談被檢查地區(部門)領導班子。比如,2020年主體責任檢查共問責黨組織10個,黨員領導干部111人,“硬碰硬”問責倒逼管黨治黨責任落實。
嚴把責任對象
打靶要打靶心,問責也要直擊“靶心”,找準失責問題和責任對象。全面從嚴治黨必須“責”字當頭,《問責條例》規定,問責應當分清責任,做到“權責一致、錯責相當”,并將問責情形細化為11大類,使問責指向更加精準。要實現精準問責,必須注重防止兩個問題:
其一,有權無責。職務不是免責的“護身符”,更不是推卸責任的“擋箭牌”,必須做到有權必有責、有責要擔當、失責必追究。比如,針對某貧困縣違規安排使用重點扶貧縣債券資金數目巨大、卻僅對縣財政局局長進行批評教育的問題,省紀委監委嚴格把關,在厘清事實、查明責任后,對縣政府主要領導等人失職失責問題啟動問責。
其二,無權有責?!皢栂虏粏柹?、問低不問高”,直接影響問責效果,起不到問責一個、警醒一片的作用。比如,部分職能部門片面強調屬地管理,將諸如“黃標車”、校外培訓機構治理以及打擊違法采砂等職責任務“下卸”給鄉鎮(街道),甚至村(社區),未充分考慮其是否具備履職條件和職責權限,導致“無權有責”等現象發生。
嚴格問責標準
嚴要有嚴的道理,嚴要有嚴的依據。必須嚴格執行《問責條例》規定的程序和標準,嚴肅執紀問責,避免以言代紀、以權壓紀,任性用權、隨性問責。
一方面,“從嚴”不等于“從重”,不能盲目提高問責標準和尺度。省紀委監委就精準問責下發通知,從明確問責事項、找準問責對象、掌握問責尺度、嚴格問責程序等方面提出工作要求,既釋放“失責必問”的強烈信號,又問準責任人。
另一方面,“給溫”不等于“降格”,不能打著“保護干部”“功過相抵”等旗號,隨意從輕或減輕問責。要“一把尺子”量到底,綜合考慮主客觀因素,依規依紀依法定性處理,堅決防止偏輕偏軟。比如,根據我省“1+X”監督機制,審計廳移送“某鄉鎮違規拆分道路工程招投標”問題線索,鎮黨委以加快道路工程建設為由,僅對相關責任人進行批評教育、提醒談話。省紀委監委核實發現后,要求市縣紀委監委逐級把關,跟蹤指導、督促糾正,準確把握和區分從輕或減輕問責適用的情形,直接責任人、鄉鎮分管領導分別受到黨紀處分和誡勉談話處理。同時,嚴格問責執行標準,確保問責處理不“打白條”、問責效力不打折扣。比如,某市環保局原主要領導因班子成員和管轄范圍內接連發生嚴重違紀違法問題被問責,受到黨紀處分;半年后,因影響期未滿,省紀委依規依紀否決了該領導的轉任提名,維護了問責決定的嚴肅性。
嚴格監督檢查
有責不擔,正氣難彰;失責不問,百弊叢生。從實踐情況看,有的黨組織該問責不問責,存在不敢、不愿、不會問責的問題;有的問責不嚴,高高舉起,輕輕放下,做樣子、走過場;有的主動問責少、被動問責多,往往是上級交辦、媒體曝光、領導批示后才實施問責。必須堅持問題導向,把下級黨組織實施問責情況作為監督檢查、巡視巡察、派駐監督的重要內容,通過調研督導、現場質詢、通報曝光等方式,壓緊壓實問責責任;對失責不問或者問責不當、問責決定不落實的,及時督促糾正。比如,省紀委監委對問責工作較薄弱的派駐紀檢監察組和市、縣(市、區)紀委監委進行批評質詢,督促強化問責意識,用好問責利器,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福建省紀委監委黨風政風監督室)